雞出現吐水到底是怎么回事?
養雞時間長的朋友,應該也會遇到類似情況:看見雞嘴里往外吐泡沫狀或者粘液狀的粘液,打濕料槽或者打濕料槽內的飼料,有時候未看見明顯吐水,但是料槽內小片狀濕料,究竟是何原因引起?
1、念珠菌病(俗稱素囊炎)
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消化道上部真菌病。
發生嗉囊炎的雞群會出現采食慢慢減少或不增,吞咽困難,偏瘦,解剖主要在嗉囊形成白色偽膜,嗉囊顏色變淺,嗉囊內壁炎癥感染,導致粘液逆流吐出,發病速度慢,對雞群的生長和生產性能不會馬上顯現,所以一般不容易被飼養人員發現。
預防:杜絕使用霉變飼料,使用優質玉米,霉粒比例控制在1%以內。提倡無抗養殖,減少和控制抗菌素的使用,禁止長期使用抗菌素。
治療:飼料添加抗真菌藥物,針對性治療。
2、腺胃和肌胃問題
腺胃和肌胃炎病變嚴重的雞群,胃內消化酶和消化液分泌紊亂,特別是胃酸分泌過重,灼傷胃壁,疼痛,引起發燒炎癥感染,由于無法采食,有些雞只會少量飲水來緩解,但水一般只存儲在嗉囊,無法再往下流通,加之胃酸過多作用,腺胃和肌胃功能失調,導致胃內粘液等內容物逆流,到達嗉囊,過多存留之后,逆流經嘴吐出。
3、霉菌毒素中毒
主要是嘔吐毒素,嘔吐毒素中毒時表現為吐水,腹瀉,采食不達標,吐出水的顏色一般為淺褐色,解剖嗉囊、腺肌胃內有黑褐色內容物,嚴重的肌胃角質層潰瘍,腺胃腫大,黏膜糜爛。
防治:不使用霉菌毒素超標的飼料或飼料原料。定期或長期添加脫霉劑。
4、采食酸敗飼料
雞群采食了酸敗的飼料,在嗉囊中異常發酵,產酸產氣,造成嗉囊脹滿,雞群低頭時酸臭粘性液體從口中流出。
預防:防止飼料存儲中的酸敗,做好料庫的防潮、防雨設施,減少飼料庫存時間,認真執行“先來先喂”的原則。
防止飼料在料槽中酸敗,合理調整水壓,及時更換漏水的乳頭,控制料槽中飼料的厚度,建議頓飼,少喂勤添,每天有空槽時間。合理使用濕簾,防治濕簾飛水打濕周邊飼料。
治療:飼料中添加0.3~0.5%小蘇打預防和治療,7天一個療程。
5、腸道原因
小腸球蟲,梭菌,霉菌毒素等感染,以及其他細菌混感等導致腸壁腫脹,引起局部炎癥感染,內熱,疼痛,雞需要喝水,但水往下受阻,大量粘液和水混合在嗉囊處存積,逆流,經嘴排出,雞采食后吸收功能變差,這一點經過糞便就可以看出來,大量未消化的飼料顆粒,糞便顏色發黃,一般這種情況,雞吐水的比例不高,會有陸續的零星發病。另外,非典型新城疫,飲水過多等都會導致吐水,具體案例還要具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