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豬企業瘋狂擴張,那么2018年全行業或再次面臨微利甚至虧損困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去年隨著國內養殖行業環保政策日益趨嚴,落后產能得以淘汰,各大養殖企業紛紛跑馬圈地,加大對生豬養殖的投入。
隨著資本的涌入,業內普遍預測,豬周期紅利正逐漸遠去,2016年瘋狂的豬價,2017年或無法復制,且2016年養殖企業積極擴張的產能,或有可能在2018年得到釋放,“如果明年整個產能釋放得比較厲害的話,那么可能明年的豬價會有一段時間處在虧損期。”
去年養豬企業“盆滿缽滿”
半年前,“二師兄”展現在菜市場里的價格異常生猛。半年后,“二師兄”又出現在了各大生豬養殖企業的年報里。《每日經濟新聞》整理多份生豬養殖企業2016年年度業績快報發現,用賺得“盆滿缽滿”來形容去年養豬企業盈利情況,一點也不為過。
去年實現超百億凈利潤的溫氏股份更是表示,亮眼業績背后,是公司豬肉出欄量增長11.57%、豬肉銷售價格上漲20.26%和飼料采購價下降。連近年來積極轉型的大康農業,也表示公司生豬養殖板塊通過強化科學管理力度等,大大增強了母公司的獲利能力。
擴張產能或將于明年釋放
一般而言,生豬養殖項目的投資,其產能需要一年時間后得以釋放。因受環保政策影響,各地清理不達標豬場日趨嚴苛,清理豬場范圍擴大,已經深入生豬主產區,因此,目前國內生豬存欄量恢復緩慢,這也將在一定程度上減緩產能釋放帶來的沖擊。
因為環保,現在正在清拆不達標的豬場,咱們國內這種中小豬場,養殖戶又是主流,所以,即使有釋放,暫時這個缺口填補得也會比較緩慢;但如果明年整個產能釋放的比較厲害的話,那么可能明年的豬價會有一段時間處在虧損期。
大型養殖企業在2016年擴大規模釋放出來的產能將在2018年集中體現,有可能會造成新一輪的產能過剩,屆時很多企業將面臨虧損狀態。
“2017年中期母豬存欄產能恢復至均衡狀態,這意味著2018年的生豬供應將可能來到供需均衡狀態,進入微利保本時代,豬周期將進入周期性下跌期的后段。再往后可能就又將是一個產能過剩、長期虧損的黑暗期。屆時,下一個寒冬將至,周而復始的豬周期仍將正常的運轉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