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雞養殖失敗,原因何在?
肉雞養殖失敗的原因咎其不外乎以下幾個:
首先是雞苗質量沒保障。許多養殖戶貪便宜,購買的雞苗連來源都不知道。母源抗體不夠均一有效,甚至帶白痢。這樣的雞即使投藥再多,也會死亡不斷,生長緩慢。
其次是管理不規范。尤其是肉雞養殖比較密集的農村,問題特別突出。主要是對空氣、溫度、墊料、密度“四因素”缺乏科學的認識。
1、通風不良:
大家都知道動物要生存,空氣、水、食物是每天都需要吸取的。養殖戶朋友往往給雞提供了充足的飲水,滿桶的飼料,卻沒有意識到三要素中的重中之重是“空氣”。一只肉雞斷水斷食幾天,依然可以存活。但停止呼吸3-5分鐘即可因缺氧而死亡。我們應該像保證雞群能像隨時吃到料飲到水那樣的保證其隨時能呼吸到含氧充足、無有害成分(如,SO2、H2S、CO或病毒病菌或粉塵等)的空氣。現實中,重視保溫,忽視通風的例子很多。比如:夜間不留通氣孔;為節省煤碳, 通風不足(更可怕的是煤爐無煙筒,也不通風)等。這都容易引起雞的慢性呼吸道病和大腸桿菌病,甚至因缺氧而腹水或死亡。
2、溫度掌握有問題:
溫度是大家都熟悉的名詞。但它包含三個含義:一是數值;二是24小時內的最高與最低數值之差;三是夜間溫度應比白天高1-3℃。
人們往往能保證白天溫度值≥標準溫度值,而夜間比白天還低。這一點是很致命的。因為白天雞處于活動、采食狀態,本身產熱很多,即使環境溫度稍低也耐受得住;晚上雞大部分處于靜止狀態,產熱很少,耐寒能力差,需要較高的溫度。
往往是見到溫度高就迅速大開門窗,見到溫度低就門窗緊閉迅速生火。殊不知,雞對既以造成的冷的或熱的應激本能抵抗,而對忽熱忽冷或忽冷忽熱卻很難抵御。換言之,溫度過高時,應該逐漸降溫;過低時,應逐漸升溫。而不是迅速達到升、降目的,應給雞一個適應過程。
3、墊料過薄:
地面平養常用的墊料有稻殼、麥秸、麥芒、沙子等。我發現大部分肉雞養殖戶的墊料厚度僅有2—5公分厚,非常容易板結、潮濕甚至發霉。造成球蟲屢治不絕、氨氣味過濃、易感大腸桿菌病等。實驗證明軟墊料(前三種)達到10—15公分,硬墊料(細沙)達到8—10公分即能使得氨味很輕,不板結,不潮濕 。從而大大降低球蟲、大腸桿菌、慢呼的發病率。
4、密度過大:
按標準,冬季10-12只/平方米,夏季8-10只/平方米。很多養殖戶貪圖多養,往往隨意超標。造成平均占有料槽、水槽率不達標,影響生產性能的發揮;空氣污濁;一旦得病傳播速度加快等后果。實踐證明養殖密度稍低于標準(如冬季8—10只/㎡,夏季7—9只/㎡)能最大程度的發揮品種的優良性能和減少常見疾病的發生。使得單位面積的效益反而提高。特別是硬件設施達不到標準時,降低飼養密度是取得養殖成功的一個絕招。大家不妨一試!
以上“四大弊病”是近年來的實際養殖中飼養管理方面的“瓶頸”問題,且均已經過正反事例的證明。敬請廣大養殖戶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