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微生物所等揭示H7N9中和抗體保護機制
發表時間:2018-12-14
中科院微生物所與臺灣長庚醫院、英國牛津大學等單位合作,揭示了自然感染病人體內針對H7N9禽流感中和抗體的保護機制。相關成果日前發表于《自然—微生物學》。
研究團隊從2013-2014年中國臺灣地區4例輸入性H7N9感染病例入手,發現康復病人的血清能對H1、H3亞型毒株和2013年H7N9毒株進行有效中和,但是對2016-2017年H7N9毒株的中和活性降低,有些毒株甚至不能中和。這提示研制H7N9疫苗需進行相應調整和更新。
同時,研究團隊分離康復病人的外周血單核細胞,用抗原特異性B細胞分選和單細胞克隆技術鑒定出了254株抗體,并發現其中73株對H7蛋白有反應性。這73株抗體可進一步分成兩類:一類是28株能交叉結合H3和H7亞型的抗體,其中只有兩株抗體能中和H7N9病毒;另外一類是45株H7特異性結合抗體,其中15株抗體能中和H7N9病毒。這些結果表明,H7特異性中和抗體在體內起到主要保護作用。
進一步分析發現,其中3株抗體能有效中和多種H7N9毒株,效果和廣譜性最好的是L4A-14。該團隊用結構生物學方法,揭示了這些抗體的中和表位及作用機制,并在動物模型上證明其能有效預防和治療2013年和2016-2017年H7N9流行毒株的感染。
“就像人能整容和偽裝一樣,病毒有時也會‘變身’成其他模樣。”論文共同通訊作者、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員施一告訴《中國科學報》,為盡可能避免病毒變異發生免疫逃逸,可聯合此次發現的中和抗體L4A-14以及其他類型中和抗體一起抵御H7N9病毒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