雛雞開食要做好哪些準備工作?
雛雞剛出生時體質較弱,消化道也未發育完全,所以在第一次喂食時一定要做好準備工作,減少對其的刺激,防止出現拉稀等癥狀,拉稀對于成年雞來說可能不算什么大問題,但是對于雛雞來說可能造成致命的威脅,那么給雛雞開食時具體要做好哪些工作呢?
雛雞最好在出殼后24小時開食,如長途運輸,也不要超過36小時。如果開食太遲,雛雞消耗體內營養過多,易脫水虛弱,影響成活率和生長發育。雞苗在開食前應先飲水,這樣能促進腸道蠕動、吸收殘留卵黃、排除胎糞,增進食欲,利于開食。雛雞最初的飲水溫度應與室溫相同,一周后可飲自來水。
初飲時,在水中加葡萄糖、抗生素、多維素等,效果較好。飲水要始終保持充足、清潔。飲水器每天要洗刷1-2次,且數量要充足,保證每只雛雞有2厘米的飲水位置。開飲時應特別注意防止雛雞因長期缺水而導致暴飲。開食飼料要新鮮、營養全面、混合均勻,每次料不要太多,夠喂1周即可。前3天應在平面有色容器上喂飼,將飼料均勻撒在圍欄內的塑料布上或飼料盤中,讓小雞自由采食,并引誘雛雞盡快吃上飼料。3天后改為料槽或料桶。1-10日齡一般每日喂6-8次,從第3周齡起可以自由采食。槽位要夠,每只雞不能少于4厘米,保證每只雛雞同時采食。前期喂料不要過飽,一般每次采食8-9成飽即可。每天喂料量要基本吃完,不存底,以免雛雞挑料,造成吃進的營養物質不平衡。為提高雛雞消化能力,從10日齡起可在飼料中加入少量干凈細沙。
雞苗為什么要先飲水再開食
幼雛的消化機能弱,消化道短小,機能不健全,對動物性營養(卵黃)不易消化,利用率低,殘留在腹內的卵黃,消化吸收完尚需3天~5天。所以,出殼后的幼雛不宜喂得過早,即使開食也不宜喂得過多。因為雛雞貪吃,不知饑飽,解決的辦法是定時定質定量,以免導致消化障礙。
先飲水是剛出殼雛雞生理的需要。出殼后的雛雞卵黃囊中還殘留有部分卵黃沒吸收完。這種卵黃中的營養物質,是供雛雞卵生時必需的營養,卵黃營養吸收的快慢主要取決于充足的飲水。因此,給剛出殼的雛雞先飲水是其生理上的實際需要,能有效地加快卵黃營養物質的吸收和利用,飲水愈早,利用的效果愈好。給雛雞先飲水,更有利于清理胃腸、排出胎糞,促進雛雞的代謝,能加快腹內卵黃的轉化和吸收,有利于雛雞的生長發育。否則,雛雞肚子里有卵黃沒吸收,再急著喂料,反增加了胃腸的消化負擔,對雛雞生長不利。
育雛舍環境使雛雞更需要水。雞體中的細胞組織是由74%的水分組成的,水分具有調節體溫、運送營養、排泄廢物、促進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作用,只有充足地飲水,才能滿足雞生長發育的需要和維持雞體內水的代謝平衡。雞所需要的飲水應接近體溫,不可飲涼水,以免涼水一激,體溫驟降而發病,更不能斷水,防止雞發育受阻或脫水而死。
以上就是雛雞開食時需要注意的事項,做好雛雞開食工作對于保證雛雞的存活率十分重要,開食不當很可能導致雛雞死亡率飆升,所以養殖戶們給雛雞開食時一定要多加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