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新生仔豬的護理,這11個要點都不能忽視!
仔豬出生后,脫離了母體溫暖的環境,如何確保其全活全壯,進而使其能健康生長發育,是豬場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一環。接下來介紹出生仔豬的護理措施,包括11個大點。
一、早吃初乳
仔豬出生時沒有先天免疫力,而初乳中含有免疫球蛋白,能直接保護初生仔豬度過危險的前三天,因此,仔豬出生后應盡早吃到初乳。
母豬在分娩過程中,乳頭飽滿,自始至終都處在放奶狀態,而且母豬分娩后取側臥姿勢以使仔豬吮吸乳頭。初生仔豬先安靜片刻,然后開始尋覓乳頭,圍繞母豬的腹側進行嗅嘗任何突出的東西,從而找到乳頭,開始吮乳。第一頭產出的仔豬能吃到乳汁所需時間最長,而后逐頭減少,這是由于第二頭以后的仔豬具有模仿第一頭仔豬的行為之故。
仔豬吮乳過程分4個階段:開始仔豬聚集乳房處,各自占據一定位置,以鼻端拱摩乳房;吮乳,仔豬耳向后,尾緊卷,前腿向前伸,此時母豬哼叫達高峰;最后當排乳結束,仔豬又重新拱摩乳房。隨著泌乳量逐漸減少,哺乳行為也自然減少,最后完全停止。對發病母豬要及時治療,以免因疼痛影響泌乳。
二、剪牙齒和斷尾
為減少對母豬乳頭的損害,和仔豬發生爭斗時降低對同窩仔豬的傷害,仔豬出生后應修剪牙齒。但注意不要把牙齒剪得太短以免損害齒齦和舌頭,使病原體進入仔豬體內。豬剪齒前工具都要進行消毒,以避免細菌交叉污染。對發育不好的仔豬不宜剪牙齒,有利于乳頭競爭和生存。
斷尾是常規工作,可避免斷奶、生長、育肥豬階段的咬尾。下面是斷尾工作的一些操作方法:
(1)生后不久用斷尾器剪掉尾巴,仔豬很快恢復,因傷口較小,不會出很多血。
(2)要避免剪得太短,陰門末端和公豬陰囊中部可用來作為斷尾長度的標線。
(3)在仔豬和每窩間使用斷尾器剪尾后要進行消毒。
(4)為防止細菌交叉感染,不要用同一斷尾器既剪齒又斷尾。
(5)處理完后對斷尾器進行徹底清洗。
(6)對弱仔豬不要斷尾,以免加重應激引起死亡。
三、防止窒息,正確斷臍
仔豬出生后應盡量清除口腔及呼吸道的黏液、羊水。如黏液較多,可將后肢提起,使頭向下,輕拍胸壁,然后用紗布擦凈口中或鼻腔的黏液。若已發生窒息,可通過插入氣管的膠管,每隔數秒吹氣一次,以使其呼吸。仔豬擦干后,接著便是斷臍。斷臍不當會使初生仔豬流血較多,影響仔豬的活力和以后的生長。為此,應在距臍根5~6cm寬處,用手指將其中的血液向上擠抹,并按捏斷臍處,然后用剪刀剪斷,涂以碘酒。斷臍后應防止仔豬互相舐吮,防止感染發炎。
四、固定奶頭
母豬整個哺乳過程持續3~5min,但每次哺乳真正放乳的時間僅20~30s,如果仔豬吃奶位置不固定,勢必會造成以強欺弱,使弱小仔豬因搶不到乳頭錯過放奶時間而餓死或變成僵豬。因此,在仔豬生后2d內,應人工固定奶頭,保證全窩仔豬正常生長發育。
乳頭爭斗最強烈的是在出生后頭4~6h。在這之后的2~3d內乳頭固定以后仔豬也就建立了睡覺和吃奶的秩序。母豬分娩后大約每30~40min哺乳一次,每次持續20~30s。當母豬叫時(發出有節奏的聲響),如果仔豬不靠近乳房,將會錯過吃奶時間。虛弱和后腿外翻的仔豬經常錯過吃奶。7日齡或大的強壯的仔豬可以趁機吃兩個乳頭的奶。
有些生產者認為后面的乳頭較小,較小的仔豬便于吃奶,通常把最小的豬放在后面。由于前三對乳頭的產奶量多而后面乳頭產奶量較少,故這種做法對發育慢的仔豬是極其不利的,可導致整窩仔豬參差不齊,斷奶窩重輕,延長了豬只的正常出欄時間。
五、保暖防凍,減少應激
初生仔豬的臨界溫度為35℃,如遇低溫環境,體熱迅速喪失,有時體溫可下降4~6℃。在暖舍中,2~4h可恢復正常體溫,外界氣溫與體溫恢復呈強負相關。因此應在接產時盡量使產房保暖。可在產房設250W的紅外保溫燈、設置保育欄或保育箱、暖床、暖氣及電熱板等,從而達到保暖效果,以減少寒冷所造成的應激反應。
產房中的溫度情況比較特殊,母豬的最適宜溫度(對采食和行為)是20℃,而新生仔豬為34℃。為照顧新生仔豬,應在分娩舍內放置保溫設備及補飼欄。
六、防壓防踩,減少弱小仔豬死亡
母豬十分注意保護自己的仔豬,在行走、臥睡時不斷用嘴將仔豬排出臥位,以防壓住仔豬。若壓到仔豬,聽到仔豬叫聲,便馬上站起,防壓動作重復一遍,直到不壓住仔豬為止。帶仔母豬對于外來的侵犯,特別是陌生人或管理人員抓持小豬時,母豬會張合上下頜對侵犯者發出威嚇,甚至攻擊,也有的母豬以蹲坐姿勢負隅頑抗,因此需小心。
仔豬是非常愛群居的動物,當其被隔離時,仔豬可發出尖叫聲,離群的仔豬容易被壓倒、受凍或為其他豬傷害。隨著時間的推移,母豬的母性沖動隨著產后經過的時間而自然減弱,仔豬亦隨日齡增長而趨向獨立,愈臨近斷乳時期,母仔關系愈趨于松弛。
七、注射鐵劑
仔豬出生時體內鐵的總貯存量約為50mg,每日生長約需7mg,到3周齡開始吃料前,共需200mg,而母乳中含鐵量很少(每100g乳中含鐵0.2mg),仔豬從母乳中每日僅能獲得約1mg的鐵,因此母乳遠遠不能滿足仔豬對鐵的需要。仔豬體內鐵的貯量早在生后3~4日齡即被消耗完,若得不到補充,就會出現缺鐵性貧血。故缺鐵仔豬,抗病力減弱,容易感染疾病。應于仔豬出生后2日齡即給其補鐵,特殊情況下,7日后可進行第二次注射。
八、去勢
德國獸醫專家建議仔豬在3日齡去勢。他認為,推遲去勢時間仔豬有感染圓環病毒病和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的危險,而早去勢的仔豬可通過初乳得到抗體的保護。日齡小的動物有很高的疼痛閾值(幾乎不表現出疼痛的現象),在去勢過程中所受應激少。去勢早時手術傷口小,不易感染,傷口能很快愈合。為保持傷口清潔衛生,使用征宇——聚維酮碘來處理傷口。通過對3日齡去勢和推遲到13或23日齡去勢的仔豬進行比較,結果表明,早去勢仔豬30日齡時體重比23日齡去勢的仔豬多450g,且傷口在術后10d內完全愈合(后者需16d)。
九、硒的補充
硒和維生素E具有相似的抗氧化作用,它與維生素E的吸收、利用有關,所以硒的缺乏癥狀與維生素E缺乏癥相似。仔豬突然發病,病豬多為營養狀況中上等的或生長快的,體溫正常或偏低,叫聲嘶啞,行走搖擺,進而后肢癱瘓,有的病豬排出灰綠色或灰黃色的稀糞,皮膚和可視黏膜蒼白,眼瞼水腫,剖檢可發現肝壞死,腸系膜淋巴結水腫、充血或出血,肌肉萎縮等病變。病豬食欲減退、增重緩慢,嚴重者可突然死亡。仔豬對硒的日需要量根據體重不同大約為0.08~0.23mg,只有在缺硒地區易發生硒的缺乏癥,對缺硒仔豬應及早補硒。
十、水的補充
水是豬所需要的最主要的營養成分。由于仔豬生長迅速,代謝旺盛,母豬乳的含脂率高,仔豬食后即感口渴,若不及時補水,便會喝臟水或尿液,容易引起下痢。因此,在仔豬生后3~5日齡起就在補飼間設飲水槽,補給清潔飲水,水要經常更換以保持新鮮,并稍加甜味劑,但不可用油膩的水。據試驗,用含鹽酸0.8%的水飼飲3~20日齡的仔豬(20日齡以后飲用清水),60日齡斷乳重可提高13%,補飲鹽酸有補胃液分泌不全、活化胃蛋白酶之效。
十一、飼料的補充
母豬產后3周為泌乳高峰期,而后泌乳量日趨下降,此時正是仔豬生長旺盛時期,對營養物質需求量大,為滿足仔豬生長發育之需要,必須提供飼料以彌補母乳供應之不足。同時為了適應早期斷奶,仔豬必須在早于母豬泌乳高峰前和斷乳前學會采食,這樣可以磨煉牙床、促進胃腸發肓,防止下痢。一般于5~7日齡即可補料,訓練仔豬開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