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累計確診10萬+例!新冠肺炎對養殖業的啟示:這事必須要做了
發表時間:2020-03-09
全球累計確診10萬+例!新冠肺炎對養殖業的啟示:這事必須要做了《農財寶典》 新牧網記者 何敏輝 截至3月7日,我國累計確診新冠肺炎疫情已超80000例,全球累計確診病例超10萬例,呈現了全球爆發的態勢,全球防控壓力劇增,對社會各行各業造成巨大經濟損失,養殖業也不例外。
所謂遭一蹶者得一便,經一事者長一智,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對養殖業有哪些啟示?3月7日,在征宇制藥特約新牧網、新禽況、新農人學院聯合主辦、廣東省農民專業合作推廣中心支持的“穩產保供、抗擊疫情”系列線上技術公開課上,河北省畜牧獸醫學會動物免疫學分會秘書長、征宇研究院院長張曉云作了《“新冠肺炎”給我們獸醫防控病毒病的思考》主題分享。張曉云表示,新冠肺炎導致“炎癥風暴”的原因歸根結底是“免疫力低下”,在動物重大病毒性傳染病防控過程中必須提早介入“免疫療法”。
![]() 養殖業就像彈簧,新冠肺炎的重壓必引起新一輪反彈
在張曉云看來,新冠肺炎疫情對養殖業造成的沖擊是暫時的。養殖業好比一根彈簧,每次行情受到打擊時,往往醞釀了下一輪的強勢反彈。如2018年發生的非洲豬瘟疫情,其導致了超過2000萬噸的豬肉供應缺口,但后續豬價持續高位,且對其他畜禽產品價格也產生了拉動作用。因此張曉云表示養殖行情利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疫情過后大眾消費熱情會代償性上漲。
因此,張曉云建議行業樹立信心;調整結構,規避風險;堅持再堅持,堅持就是勝利疫情期間的困難都將成為行情上漲的有利因素,因此我們當務之急是把養殖搞好,提高養殖水平、疫病防控水平以及營銷能力。
炎癥風暴的根本是免疫力低下,可致動物重癥和死亡
![]() 那么,獸醫可以從這次疫情中得到什么啟示呢?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周琪表示,新冠肺炎感染者出現“炎癥風暴”現象,是新冠肺炎感染者從輕癥向重癥和危重癥轉換的一個重要節點,同時也是現在重癥和危重癥(患者)死亡的一個主要原因。在炎癥風暴作用下,很多病人引起多器官衰竭而導致死亡,這在重癥病人和危重病人中出現的幾率比較高。
堪薩斯大學病毒學家安東尼·費爾指出,由于免疫力低下難以有效抑制病毒復制或免疫反應啟動延遲,導致機體載毒量升高,載毒量達到一定程度,免疫系統出現過度反應,從而導致炎癥風暴產生。因此,防控新冠肺炎,減少炎癥風暴的發生、提高免疫力刻不容緩。
而若炎癥風暴現象出現在動物重大病毒性傳染病上,也會造成巨大危害。張曉云表示,畜禽、水產動物高致病性、重大病毒性傳染病諸如藍耳病、非洲豬瘟、禽流感等也不應忽視炎癥風暴現象。炎癥風暴可損傷組織器官,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是導致畜禽水產動物重癥和死亡的主因。
動物保健和疫病防控中須介入“免疫保健”和“免疫療法”
全國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成員、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感染病科主任胡必成教授曾表示,去前線的護士為增強免疫力,預防感染,注射胸腺肽;一些老人得了新冠肺炎后,病情容易進展,所以也考慮皮下注射胸腺肽,對于提高免疫功能,阻止病情的重癥化、縮短排毒時間,具有一定效果。
對此,張曉云表示,動物的免疫力低下也是常見病毒易感的原因。而工業化生產、工廠化養殖養殖模式,和畜禽水產動物養殖密度大、運動少、應激多(霉菌毒素、藥物、疫病)等復合因素,也是造成畜禽水產動物抗感染能力低,易發病和死淘率高、生產效率低的主因。
![]() 因此,張曉云表示在畜禽水產動物養殖中有必要介入免疫保健,應用植物多糖免疫增強劑、活性多肽免疫增強劑等產品提高畜禽水產動物的免疫力和抗病力,在發病時降低發病程度,縮短療程,同時調節動物的亞健康水平,有效發揮畜禽水產動物的生產潛能。
而在動物重大病毒性傳染病防控過程中,必須及早介入免疫療法,應用前述免疫增強劑產品介入治療的同時發揮抗病毒、促免疫效果,輔以抗炎、抗自由基、保護內臟器官等措施,提高治愈率,減少病死率和死淘率,縮短療程。
![]() 張曉云介紹,征宇制藥“24小時先生”采用國內領先的定量提取工藝和納米膜濾技術制備而成,富含黃芪甲苷和黃酮,在抗病毒、促免疫 的同時,兼具抗炎、抗自由基、保護內臟器官(心、肝、腎、肺、腦等),可以抑制“炎癥風暴”產生,減少炎癥風暴現象導致的組織器官受損、多器官衰竭,有效阻止病情發展,縮短治療時間。
張曉云表示,在畜禽重大病毒病治療時建議聯用“24小時先生”+“安益肽”,再配合相應的抗菌藥物和解熱藥物治療。免疫療法介入越早越好。
更多詳細報告請掃碼觀看重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