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豬肉漲價帶來的系列連帶效應
2007年畜牧行業的熱門話題無外乎就是雞蛋和豬肉價格的風靡暴漲,由此引發出了一系列的連帶效應,成為了人們茶前飯后談論的話題。尤其是國內生豬及豬肉產品價格持續走高,據調查今年5月份豬肉價格已創10年來的歷史新高。針對此次豬肉漲價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帶來的后果是什么以及由此暴露出了怎樣的問題等等,發表一下我個人的觀點,僅供參考。
2006年下半年開始至今,國內生豬及豬肉產品價格持續走高,面對畜產品價格的持續飚漲,養殖戶們是“喜憂參半”,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這次生豬及豬肉產品價格的持續走高呢?
(一)飼糧價漲導致生豬養殖成本上漲
豬產品價格的上漲,與糧價上漲有關,但糧食漲價不是主要因素,只是起到了推動作用。
來自北京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等權威部門的統計顯示,2006年9月以來,隨著工業玉米用量上升,全國玉米價格強勁上漲。據測算,每噸育肥豬料價格比上年同期上漲150元左右。每出欄一頭肥豬,僅飼料一項就要增加成本40元左右,每生產1公斤豬肉成本上升約0.2元。
(二)生豬養殖成本增加,加上去年生豬價格達到低谷,在一定程度造成母豬存欄下降
據分析去年生豬價格達到低谷,飼料價大幅上漲,兩者相疊加造成母豬存欄數一定程度下降,使今年豬肉價格發生波動。2006年6月,豬糧比降到4.43,現在是6.6,4.43是99年波動以來一個最低點。
(三)去年豬藍耳病的發生引起了養殖戶的恐慌
2006年我國部分地區發生高致病性豬藍耳病是不是引起豬肉漲價的原因,對近年來生豬發病死亡率和對市場生豬和豬肉價格變化對比進行分析,從2000年到2006年生豬發病死亡率沒有明顯提高,一般是傳染病造成的死亡率一直在4%左右上下徘徊。生豬的病死率與市場豬肉價格變化沒有明顯的相關。去年以來,我國發生豬藍耳病呈點狀分布,遍布19個省。今年豬肉價格上漲是全國普遍性的,沒有發生疫情的省份,豬肉價格也出現了大幅度上漲。但是,豬藍耳病的發生雖然死亡的生豬并不多,沒有超過正常值。但老百姓不知道是什么病,吃什么藥不管用,也沒有辦法防控,所以引起了恐慌。因此這三層因素的疊加降低了養豬的積極性。
豬肉漲價帶來的系列影響
豬肉漲價不僅造成居民吃肉困難,而且影響到了很多相關行業。據調查一家全國知名食品企業的職工訴說,他們集團分布在全國各地的分支企業已有半數以上因為豬肉價格上漲而停產。
市場經濟中,產品價格主要由供需關系決定,潮漲潮落既是正?,F象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但是食肉畢竟是人們餐桌上不好缺少的副食,關系著人民的飲食生活。所以,把它提高到民生、甚至政治高度是很正常和必要的。
出現吃肉難,媒體和公眾都來關注、質疑乃至牢騷絕對可以理解;相信在輿論的關注中,政府將會伸出那只“看得見的手”來干預市場,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人民生活問題。然而,與之形成強烈反差的是,去年也是這個時候,在豬肉降價到最低點的時候,卻沒見有這么多人來關心,當然,更沒見有誰質問豬肉降價原因了。去年那次降價中,東北地區很多大超市里,金鑼企業供應的豬肉,后秋每公斤為7.40元,腰條居然被促銷到了每公斤1.98元。在近年來幾次豬肉降價風潮中,去年的這次降價簡直讓人不敢相信,很多顧客懷疑豬肉是不是質量有問題。豬肉降價對于消費者是好事,我本人作為食肉族的一員,當然希望肉價越低越好。但是豬價驟降對于養豬戶來說卻是一場不小的災難,我這里沒有準確的數字統計,我只知道僅是去年那場豬價下降就讓很多養豬戶血本無歸。其實無需準確統計,離譜的降價肯定要給養豬戶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的。
俗話說“谷賤傷農”,那么豬賤必然要傷養豬戶,這次豬肉價格的上漲很大程度應該與此有關。
豬肉漲價影響的是居民吃肉,而豬價下降影響到的卻是破產、負債等等。我們“三月肉不嘗”,但就算半年不嘗,我們可以克服,最多是挺一陣;而養豬戶在此之上所寄托的養家糊口錢沒了,可不是“三月肉不嘗”的滋味可以相比的啊!肉價漲了,居民可以不吃,企業可以不收豬;可是豬價降得再離譜,那些養豬戶也得忍痛賣掉,也得承受,比一比看,誰的難處更大?
我并不反對大家關注豬肉漲價,我也更希望政府那只“看得見的手”能夠盡快發揮作用,找出市場的、管理的、客觀的或人為的什么因素加以調整,以讓大家盡快恢復正常的盤中餐。我想說得是,我們不要太自私了,不要因為某些問題要涉及到自己的切身利益了才開始關心,才給上升到這樣那樣的高度。關心自己的同時也多進行一些換位思考,比如當肉價降得自己都不敢相信的時候,要不要問一問“養豬的人會怎么樣?”也關心關心養豬戶們,也站出來替他們說說話。
豬價上漲引發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最近豬價雖然暴漲,可對散養戶沒有多少好處,小型豬場受益也不多,大型豬場受益最大。據調查一個以前以養豬為生的鎮,現在鎮里養殖量在50頭以下的小養豬戶都不再養豬,僅此推算,全鎮生豬存欄量就減少了50%以上,這一輪的高利他們都享受不到了。據調查,這一次豬價上漲除大豬場受益外,豬市的其它環節獲利都不多,屠宰場的利潤相對平穩。在農貿市場,肉販的抱怨聲不斷,他們的生意有些清淡了。雖然生豬市場行情一路高漲,但是養豬戶看著高漲的行情卻不敢補欄飼養,多處于觀望之中。
這一輪豬肉漲價會帶給我們哪些啟示呢?
目前豬價的暴漲和政府有關部門調控不力有關。這輪豬肉價格回升,主要是因為2005年到2006年上半年肉價低迷,養豬戶大量減少生豬存欄數量。但城市和農村信息不對稱,包括物價、統計、農業、畜牧等諸多部門缺乏有效信息溝通,無法通過橫向溝通向基層發布行之有效的生產信號。此次市場震蕩暴露出來的供求信息脫節問題,值得管理部門高度重視。
“豬價高時沒豬賣,豬價低時豬滿欄?!边@是農村散養戶的真實寫照,這一次看得更清楚。因此,市場分析人士認為,對于漲價養豬戶尤其是家庭養殖散戶必須清晰面對,切不可盲目跟風,由散戶向規模養殖集中已是不可回避的市場規律。只有把握生豬生產周期性運行規律,規避市場風險,并且搞好豬病防疫才可能在豬市立于不敗之地。
這次肉價上漲,暴露出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各級政府過分依賴市場。市場的確可以調節供求、調整物價、調整很多政府所不能解決的問題。但是在任何時候,市場都取代不了政府的管理責任,一個縣或一個市,在幾個月內生豬存欄總數下降50%甚至80%,這是一個多么明顯的預警信號?可惜很多的政府部門卻沒有發現、沒有重視、沒有分析、更沒有扶植和引導,只是等著肉價暴漲了,這才一片驚呼、一片忙亂。去年這個時候用三分力就可以解決的問題,現在用十分力都難以解決了,但愿這次農民和市民“疼”過之后,大家都能明白這個道理。
通過此次生豬及豬肉價格暴漲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等有關部門根據宏觀調控積極的進行引導,并出臺了一系列相應政策和措施,根據國務院領導批示精神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做好豬肉等副食品生產供應保持市場穩定工作的通知》要求,努力調控豬肉市場,建立補貼資金,解決豬肉價格上漲帶來的民生問題。
從2007年開始,國家財政安排專項資金,建立母豬保險和飼養補貼相結合的制度。一方面,國家財政安排專項資金支持建立母豬重大病害、災害等保險制度,加大對生豬疫病防治體系的支持,增強飼養者抵御風險的能力。另一方面,國家財政還安排專項資金建立母豬飼養補貼制度,依據參保母豬的數量,國家財政按每頭每年50元的標準給予定額補貼。
以上措施一定會對我國的養豬業有一個很大的提升,中國的養豬業將隨著這些制度的不斷的完善而快速發展,讓中國的養豬業健康快速的發展。